中国的家谱,始于宋代。据考证,居士以为我们陈家宋代的《陈氏宗谱》或许是中国的第一部家谱。
该序取自宣城市北部化城圩(即今日之金宝圩)《双陡门陈氏宗谱》
所谓陈家宋代的《陈氏宗谱》,是指北宋年间陈省华(其子即三陈——陈尧叟、陈尧佐、陈尧咨)家的家谱。陈省华官至太子少傅,陈尧叟端拱二年状元及第,官至宰相(居士系陈尧叟二十八世孙),陈尧佐进士及第,宋真宗御赐状元,官至宰相,陈尧咨,咸平元年状元及第,文武全才,官至节度使。真谓父子四人,四人四公,仨兄弟,仨状元,荣极一时。
中国家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,它与正史、地方志是华夏文明史大厦的三大支柱。家谱不同于世系表,它更严谨、更系统、更规范。主要内容有历史沿革、世系繁衍、居地迁徙、科贡教育、官封名諡、名人轶事、族规家法、丧葬祀典等。我生于斯、长于斯的陈家村的《双陡门陈氏宗谱》就有序言、家制引、家规引、字辈引、雁行字、世系表、配偶信息、宅里记、坟地图、墓记等要素。
中国家谱始于宋,盛于宋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元代,家谱首次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,宋、元(宋史系由元人撰修)两代对谱文化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。
在《宋史》艺文志三中,有司马光《臣寮家谱》一卷,有苏洵的《苏氏族谱引》和《苏氏族谱》一卷,还有十多部其他家族的家谱,却不曾有我们陈家《陈氏宗谱》一点蛛丝马迹。这就是我们陈家不张扬、不招摇、处世低调的家风。这无疑与冯老夫人(三陈之母)的严谨的家教有关。或许有人看过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曲《状元堂.陈母教子》,讲的就是冯老夫人如何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三个状元的故事。《宋史》列传四十三,"论曰:‘君子以为陈之家法,有宋以来不多见也,呜呼贤哉。’“陈氏父子四人,官拜一品,叔伯兄弟陈尧封、陈渐父子又进士同年及第,各有建树......如此荣耀,连眉山”三苏“亦难以望其项背也。然陈省华、冯夫人压根儿不以家世显赫昭示世人,“拒绝参展”,故《陈氏宗谱》不见诸宋史耳!至于司马光《臣寮家谱》,冠以”臣寮“二字实在有点不伦不类,多少有点奴性。家谱就是家谱!冠以“臣寮”二字,对司马家的列祖列宗总有点不敬不孝之嫌。
《陈氏宗谱》无疑是中国的一大名谱,然而很可能业已流失。作为”三陈“(陈尧叟、陈尧佐、陈尧咨)后人,为探寻《陈氏宗谱》有关信息,我三次抵阆中,达南部,去年11月又专程赴河南新郑市郭店镇的宰相村(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)。陈省华父子四人先后葬于此地。令人遗憾的是,不论在陈省华的祖居地四川阆中、南部,还是在他的葬身之处河南新郑市,都不曾获悉有关《陈氏宗谱》有价值的信息。这几处的陈氏家谱都只能追溯到清朝年间,比我们《双陡门陈氏宗谱》的谱龄还晚两百年左右。看来,宋代“三陈”家的《陈氏宗谱》留存下来的,只有我们双陡门陈家村保存完好的吕蒙正的《题陈氏宗谱序》了。
关于家谱,1980年8月版的《辞海》是怎么定义的:“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。始于宋代。”对于家谱始于宋代,居士不完全认同。中国谱学的创立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只能说,家谱到了宋代,已基本趋于完善、规范。如宋仁宗皇佑年间,欧阳修、苏询将家藏的旧谱与族人所藏诸本“考证其同异,发现诸多缺陷,于是不约而同地各创谱式。果真家谱始于宋代,那么,居士倒以为宋代“三陈”家的《陈氏宗谱》就很有可能是中国的第一部家谱。居士如此断言,自有道理。考证究竟哪一部家谱是中国第一部家谱,其实并不难,只需考证家谱的成谱时间。很多人都误认为司马光、苏洵家的家谱是中国最早的家谱。其实,我们陈家宋代的《陈氏宗谱》比司马光的《臣寮家谱》和苏洵家的《苏氏族谱》早。这由吕蒙正的《题陈氏宗谱序》为证。吕蒙正生于公元944年,卒于1011年,故可断定《陈氏宗谱》的成谱时间在1011年之前。而司马光的《臣寮家谱》,既然名为“臣寮家谱“,则《臣寮家谱》的成谱时间无疑在司马光踏入仕途之后。司马光生于1019年,1038年参加会试,一举高中进士甲科。故可断定,《臣寮家谱》的成谱时间最早亦只能是1038年。至于苏洵家的《苏氏族谱》,同样不可能成谱于1011年之前。因为《苏氏族谱》附有苏洵撰写的《苏氏族谱引》,但凡为家谱作序者,或本族德高望重者,或社会名流。由此可以推断《苏氏族谱》成谱于苏洵的晚年,更况苏洵(1009-1066)在吕蒙正去世时(1011年),年方两岁。一个一、两岁的婴儿绝不可能为家谱作序的。
综上所述,司马光的《臣寮家谱》最早成谱于1038年,“三苏”家的《苏氏族谱》最早成谱于宋仁宗皇佑年间(1049-1056)之后,如上文提及,此时他和欧阳修正在为修谱“考证其同异”呢!更确切地说,《苏氏族谱》最早成谱于1057年(是年,苏轼、苏辙俩兄弟双双进士及第)之后,而我们陈家宋代的《陈氏宗谱》最迟的成谱时间则是1011年。故我们陈家宋代“三陈”家的家谱极有可能是中国第一部家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