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之前,我公司正高职称的评审完全是暗箱操作,说得直白一点,是“钦定”,即董事长陈立群一人说了算。待董事长、总经理、董事、副总经理们排队队、分果果,20个左右的正高名额被私下瓜分得差不多时,一纸有关正高职称评审的红头文件在恢复职称评定八年后最终出台。
根据国家规定,凡申报正高职称,必须是获得副高职称任职资格五年以上者。当时我在科技发展部担任科技管理处副处长。科技发展部系我公司科技人员最密集的部门,本科生、研究生、高级工程师最多,公司的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花落该部。然而,1995年,除我之外,科技发展部竟无一人申报。咄咄怪事啊!连部长朱庆龙都很知趣地放弃了申报机会。朱庆龙,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火箭发动机专业。他多年担任设计所(发展部的前身)所长,陈立群只是一设计员、设计室主任。朱、陈之间有太多的恩恩怨怨。就在这次申报前夕,发生一小插曲。1995年7月的一天,副部长庄舒叫我起草一成立某某领导小组的文件,当我看到该领导小组名单时,顿时楞了。只见领导小组的组长是副部长庄舒,部长朱庆龙反倒是副组长。我恳请将正副组长的名字对调一下,或将朱庆龙部长的名字划去。庄说这是陈立群董事长的意见。我便婉言谢绝起草一事。正是这一谢绝,从此结怨于人称霸王的陈立群和后来成为公司二把手(陈立群2000年离任时,向部里推荐的董事长人选是庄舒)的小霸王庄舒。我的后半生全都毁于陈、庄二人,此是后话。
朱庆龙对陈立群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,他不想自讨没趣,便主动放弃研高的申报。同样广大科技人员都深知,正高职称是头头脑脑们的专利,没有一个部长、副总的头衔,报了亦是白报,亦纷纷“退赛”。居士真的哀其不鸣,恨其不争啊!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。可居士或许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另类的另类。我明知不可为,非得为之。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我的研高职称申报的马拉松长跑。
根据当年的行情,每个部可推荐一至两名申报人,二十几个“参赛”人员两年一度地去竞争两至三、四个正高名额。
1995年我们科技发展部上报的两个推荐的名额是一对冤家——庄舒和我,我是全公司最年轻的具备申报正高职称资格的高级工程师,而庄舒服则是通过“破格”(他获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仅仅两年)才获得这一资格的。我之所以不知”天高地厚“地申报,是基于我的硬件。就是全公司只有一个正高名额,亦是非我莫属。然而在特色中国,评职称是凭科技成果、凭真才实学、凭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吗?!否!对于我的首次申报,想必各位读者已有自己的答案。庄舒以全公司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了研高工的任职资格,且不久进入董事会,担任了高评委主任,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殊荣。我不仅落榜,科技发展部亦待不下去了。但我仍然逃脱不出他们的魔掌。不过,居士亦不是软柿子。毛泽东说过:“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。”我,不过一个小小的名存实亡的副处长,我的对手却是董事长陈立群、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魏正镛、党委书记庄舒。“三巨头”联手,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。然而我不曾倒下,一次次又站了起来。欲知谁笑到最后,谁笑得最好,敬请期待居士的下篇。